商业案例之腾讯-------大公司的“三宗罪”
对于腾讯,我在开篇的时候就说过,由于这家公司大家非常熟悉,所以很多分析都很容易在网上找到。于是我的写作着眼于两点,一是尽量还原一些重要的事实,因为只有事实在很多年之后重新看,才是最有意义的。第二是,用比较高屋建瓴的,同时又很底层的思维,来拆解一下腾讯的商业哲学。这种相当于“道”的东西往往对我们个人是更有帮助的。希望这两周的内容下来,我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另外,写作的时候还有一个比较好玩的现象。那就是,因为你要很深入地了解、理解、分析、研究一家公司,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难免就会对自己笔下写作的对象产生出感情来。
哪怕换个角度说,我们既然选择了一家公司分析和讲解,一定是因为它身上有很多好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有时候很多同学会开完笑说:“老师,看你写完苹果就觉得你是苹果的粉丝,写完耐克就觉得你是耐克的粉丝,写完腾讯就觉得你是腾讯的粉丝,写完爱马仕的时候……连我都成粉丝了,跑去给老婆买了一条爱马仕的丝巾。”
当然,玩笑归玩笑。我在专栏里时常提及的一个观点是:
商业很多时候是没有“善”与“恶”,甚至“对”和“错”的。但这绝对不意味着,企业应该没有社会责任感,企业可以毫无底线地竞争,企业可以为所欲为。
所以,在“吹嘘”任何一家公司的时候,我们也要带着一种审视甚至批判的视角,来监督它们是不是在利用自己的权力和资源,给我们的社会和个人施加了坏的影响。
所以,今天这篇周末互动,我就想在“夸奖”了腾讯之后,来简单说一说我眼里的腾讯的一些问题。算是给大家一点提醒,也希望引起一点反思。
第一个问题:“赛马文化”的弊端
关于腾讯的“赛马文化”我们在之前的专栏里已经介绍过了。对于很多明星产品,腾讯的做法都是内部孵化很多团队,同时做,一起竞争,谁PK赢了谁就能出头。
从公司来讲,这当然锻炼了队伍,也保证了自己不错过非常重要的战略级的产品。但同时,“成王败寇”的内部文化会让团队之间的竞争过于激励,而为了高额的回报,员工和团队也更有动力去抄袭别人成熟的模式,直接把各种明星项目搬运过来。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独立的开发者,好不容易做出来了一个产品,或者游戏,挺受欢迎的,甚至有了几十万个用户。但腾讯这样的大公司直接把你的东西搬运来,然后用腾讯的渠道一推广,你的东西可以说就灰飞烟灭了。我觉得这是很有问题的。
甚至有的时候你都不需要是一个个人,连大一点的公司都很难幸免。
最经典的例子应该就是小米当时推出来的米聊了。在腾讯的wei/信出来之前,其实米聊已经有了不少用户,但腾讯一旦入场之后,小米的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
当然,连米聊其实也不是小米的原创,产品创意也是来自于独立开发团队的。这有时候让我觉得非常荒谬。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游戏产品的“上瘾性”
腾讯是一家产品至上的公司,每个团队都有把产品做得好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动力。但很多时候,做得好就难免被产品经理等同于,让用户爽、想要更多、持续使用。尤其是游戏类的产品更是这样。
现在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多巴胺”的概念和“心流”的概念了,其实游戏天然诞生出来就是让你来多分泌多巴胺和产生心流的。而越是这种东西越容易让用户沉迷。关于游戏成瘾这件事,社会上已经有很多讨论了,我就不再赘述了。
我只想说一个观点,就是有人会把《王者荣耀》这样的游戏比喻成菜刀,说菜刀没错,错的是人。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糟糕的比喻,因为菜刀设计的时候从来没想方设法让你持续不断地使用它,没想让你分泌多巴胺,没想让你爽。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另外还有一句话我也觉得非常糟糕,就是所谓“技术是中立的”。
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你看,那些用技术干好事的人怎么从来不说“技术是中立”的呢?为什么维基百科从来不说技术是中立的,说的从来都是今日头条呢?
这就是我希望大家能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局域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wei/信现在越来越变成一个局域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最大的问题就是,wei/信前两年还不能添加外部链接,而只能使用wei/信内部的链接,另外视频也只能用腾讯视频的资源。
这是什么概念?想一想互联网被发明出来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让所有网站、网页、链接能互联互通,让人们可以无限延伸自己的边界。还记得“www”的含义是什么吗?是 World Wide Web,世界即网络,网络即世界。
但现在像腾讯这种大公司,已经靠着自己非常强大的工具——wei/信——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局域网。我觉得这违背了互联网最本质的精神,长此以往下去对用户也是非常糟糕的。
另外必须要说,美国的Facebook现在改名为mate也开始有把自己变成“局域网”的迹象了,虽然我很欣赏和尊敬扎克伯格,但我觉得任何这样的行为都是违反互联网精神的。
所以,很多同学经常问我有没有wei/信公众号,我其实曾经有过,但现在给关闭了,因为我不想用行动支持这种封闭的系统,这可能是我作为个人消费者的一个执着吧。作为一个个体,我们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对大企业的霸权和某种对消费者的“洗脑”进行反思和反抗。
商业应该是带给我们自由的,而不是钳制我们的自由的。
腾讯
看看腾讯 看看了……………… 商业 逛富贵,吃贡献,赚积分,在线时间增加,一举三得!
支持·富贵有你更精彩!
祝富贵越办越好!
言至此,非常感谢! 商业案例之腾讯-------大公司的“三宗罪”
https://www.fglt.net/thread-6921735-1-1.html
(出处: 富贵论坛 fglt_net)
是的 看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