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为什么CPU的核心越来越多,8核,10核?
现在的处理器不管是给台式机用还是给手机用,都是越来越往多核心这个方向发展,8核、10核。处理器不是速度越高性能越好吗,怎么不见宣传工作速度了?
简单回答,就是工作频率提不上去了,为了继续增加性能只好弄成多核。
难以更高的频率
在民用市场里,1983年英特尔的 CPU 最高频率到了20Mhz,十七年后的2000年,速度达到了2000Mhz,频率上增加了100倍。但是,再过十七年到2017年,速度达到了4000Mhz,频率上只增加了1倍。尤其是最近10年,频率上可以说几乎没怎么增加。
只从数字看,大家都能明显感觉英特尔好像一头撞上了墙,很难再提高了。
CPU 的时钟频率,比如说把1秒钟分成100万份,每份一个刻度,加法需要用3个刻度,乘法用6个,除法用10个,但有的时候需要等待上一个结果出来,才能进行下一步计算,那么说不定中间有一长段的时间要等待,时间白白浪费掉了。
但总的来说,这个时钟频率还是越快越好。人们总是希望买到速度更快的 CPU,于是芯片设计企业就依照大家的需求把频率提升,但是,简单地提升以后发热也几乎成正比地提升,频率提升1倍,发热也提升1倍,而且提升频率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工作不稳定,该是1的不是1,该是0的不是0,怎么办?
其实提升电压可以解决不稳定的问题,于是把电压往上提,但电压提升后,芯片发热还会继续提升,而且升得远比之前猛,它是按平方增加的,电压是原来2倍时,发热变成了从前的4倍。
现在的总体情况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把速度提升了一倍,为了保证稳定,把电压提升了1倍,叠加后总的结果就是,发热是从前的8倍。原来的散热肯定不够用,加个风扇都不一定够。如果只是这样对付,一次升级勉强还可以,但明年客户需要频率再提升1倍,那就彻底没招了。
所以在提升频率的道路上,发热墙挡在前面,稍不注意就会被拦住。所以实际上我刚刚说的方法只是芯片厂最不愿意使用的策略。
真正应付发热暴增的强效方法是缩小芯片尺寸。
你要问其中道理,那还是免不了要涉及咱们上集提到的 MOSFET 的结构,但这又太细分太专业了,只能形象地理解一下:
如果把开关管想象成一道闸门,那么闸门越大,每次打开关上耗费的能量就越多,这些能量最终都会变成热的。如果闸门做得越小,每次开关耗费的能量就少多了。
所以缩小尺寸是解决办法,而且缩小尺寸还有另一个更加诱人的副作用:降低成本。
CPU 的核心就是一个大拇指指甲盖大小的东西,它是从一个大圆盘样子的硅片上切下来的,这个大圆盘和篮球筐差不多大,上面密密麻麻排着 CPU 核心。
一张12寸直径的圆盘大约2万8千块钱,你在上面只划出4个指甲盖的格子也行,但不划算,因为每个 CPU 摊到的成本就是7000块钱。如果在上面划出400个指甲盖来,每个摊到的成本就是70块。所以降低芯片尺寸是一个一举三得的事情,既能提升频率,还能降低发热,也能降成本。这3方面的利益就猛推着半导体行业在短短几十年里把频率提升到接近4000Mhz的这个节点。
但是,从2007年开始,缩小尺寸这一招渐渐不管用了,形象地说就是这道闸门越变越小以后渐渐关不严了,即便我们把它设置成关闭,电流还是从它下面哗哗哗地经过,这就有热量产生,而且尺寸越小,单位面积发热越难控制。
虽然近10年,芯片厂商依旧尽最大努力把小闸门换用其他材料,或者改形状,让它关严实点,但漏过去的电流还是越来越多,从前大闸门时,100份能量95份都用在计算上了,现在小门帘,100份能量,只有45份用在计算上,剩下55份都泄漏出去了。而客户那边对性能的需求不减,这时候所有芯片厂都把注意力放在我节目开头说的,那些没有利用上的时钟刻度上了。
CPU 的时钟并没有100%用在计算上,还有用在等待上的,浪费掉的。
越来越多的核心
那么就让另一个同样结构的核心来帮忙,这就出现了双核心,而且为了它们俩承担的任务尽量平衡,工程师还要在设计计算机语言的时候,尽量考虑把能拆成多线程的任务拆出来。
比如给一幅图像上色这种活儿,一个核心干当然行,16个核心干也一样,图片分成16份,大家各自去上色,然后一拼就好了,所以这样典型的多线程任务,效率提升的倍数几乎和核心数量是一致的,但还是有相当多任务压根就没法拆成多任务,只能交给一个核心完成。
从前单个核心4GHz的频率能提供1个单位的性能,但是它不方便再提升频率了,我们走多核的道路,4个3GHz的核心,虽然频率不高,但性能平均是2个单位的性能,相当于单个核心8GHz的水平了。
这就是核心越来越多的原因。
不过从单核增加到双核是性能提升最明显的,再增加到4核,8核,甚至20核,带来的提升就越来越不明显,这还是因为指令中确实有相当多的压根没法转化为多线程。
当我们知道了这些就可以用工程师的视角回看各种手机、笔记本的文案宣传。也能体谅市场部工作人员的不容易了,明明是整个行业发展撞上了频率墙,不得不用多核,却不得不挖出一些卖点。
其实只要还是以硅为基础的材料,频率提升空间也很有限了,而且靠多核心提升性能,上升空间也有限。60年前诞生的那些技术基础其实已经被无数工程师发挥到极致了,想要看到下一个突破,需要期待的不是极致上的极致,而是另一套全新的技术基础。
看看了 富贵风雨二十一载,感恩一路有你! 帮顶一下了……… 看看了 路过支持一下老板! 和人一样,心眼越来越多了。 支持
可点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