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千 发表于 2023-07-30 10:10:12

科学思维------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这个问题简单回答,就是因为天气预报模型实在太复杂,对微小变动太敏感,没有办法准确预报。而日常生活里,预报准确的时候往往又被我们忽略了,所以最终给人留下了一个天气预报老不准的印象。

刚刚过去的夏天,不少城市经历了暴雨和高温,很多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烈的,这一方面可能因为我们的运气实在太不好了,另一方面也确实提醒着我们地球正在被人类活动强烈的影响着。

也正因为这样,很多人非常关心天气预报。

比如北京就“暴”过几次,说今天下午开始下大暴雨,会持续降雨20小时以上,然后天气预报的官方微博、wei/信、电视新闻全都报了,有些单位体恤员工,下午4点就提前下班,结果那天,提前到家的人感觉特别庆幸,之后就开始盼着下雨了,那些还没回家的,甚至不得不加班的人,那天也非常的焦虑,怕晚上回不去。结果大家等到夜里11点,地还是干的。提前到家的人,心里多少有点儿失落,加班的人感觉逃过一劫。结果这场大暴雨直到第二天早上10点才淅淅沥沥地下起来。

这样的事儿发生次数多了,有人就不满意了,这什么天气预报啊!还没我扒着窗口预测的准呢!

所以有的人就会把手机上的天气 APP 换掉,凡是中国的都不信,就下载谷歌的天气 APP,其实他可能不知道,谷歌天气的数据也都是从中国观测台那里拿到的,只不过运算时使用的模型不同。

天气预报的模型

又说到模型了,今天我们接触的模型,应该是人类日常能接触到的规模最大、运算最频繁的模型,那就是天气预报模型。

听过上两期聊模型这种工具,你应该知道,它是在一个大的世界框架下,先设定好里面的运动规则和参数设置,然后再给一个初始值,让模型自己运算,模拟这个世界之后将要发生的事情。

注意,刚刚这段话里,每一个元素都是预报天气的关键。

首先,天气预报模型使用的运动规则和部分参数的设定是谁完成的呢?

它是一套天气分析软件写成的,由科学家定制,这些科学家依照的就是大气运动的动力学方程,这是一套微分方程组,可能有些同学还没上大学,没接触过微积分,你只要知道微分方程组是非常难求解的,历史上不少数学家一辈子的精力都用来研究某个微分方程的解法。


那初始值又是什么意思?

就是这套系统从当前一个确定的状态开始才能往下一步运算,所以要预测将来的天气,初始值就是当前天气的状况。

这个数值是气象站收集的,咱们国家的气象站分国家级的和区域级的,国家级的有2000多个,区域级的有3万多个,国家级的2000多个观测点的数据我们也会分享给世界气象组织,比如谷歌天气 APP 拿到的数据就是这2000多个观测点的。

这些初始值越精确越丰富越好,这样预测也会越准,当然,越丰富越精确也有负面效果,就是运算量太巨大了。

那么运算由谁完成呢?

这就必须得用特别牛的计算机,咱们国家在这方面下的本钱比较大,用的是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这个计算机的尺寸大约和一个大型地下停车场差不多,每年光电费就1亿元人民币。全球超级计算机算力排行,这台能进入前50名。

为什么用这么牛的计算机呢?

因为咱们国家面积大城市多,所以运算量天然的比其他国家多,必须用这么厉害的家伙运算。

那你会觉得,都这么下功夫了,为什么还不准呢?

这就要说到天气的本质了,它运算的对象就是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这些指标都是怎么流动的。

这些微分方程描述的对象有一个特性,就是对输入值极为敏感。

比如一堆参数都要录入,其中一个参数是1.0001,把这个当做初始值输进去,可能最终算出的结果是后天大暴雨。但如果其他参数都不变,还是这个值,将这个参数你设置成1.0002,可能计算完,结果就是后天多云。

这个尴尬的局面各国气象局都逃不掉。只要时间拉得足够久,误差就会越大,只要观察的区域越小,误差也会越大。

不夸张地说,预测明天的天气,和预测一大锅滚开冒泡的粥下一个泡会在哪里出现,难度是一样高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采集全国3万多个气象站数据的原因,我们希望尽量提供精确的数据。而其他国家的天气软件只能拿到咱们2000多个站点的数据,所以他们算出的东西天然就会有很大误差。

天气预报的历史

现代天气预报,最早是在1850年才开始的,因为那时已经出现了电报,那时的天气预报主要就是给航船提供风向的信息,这还真得靠电报才行,因为电信号的传输速度比风快得多。

比如50公里外吹起了逆风,被观测到了,怎么把这个消息告诉周围的港口呢?乘着船回去报信吗?那还不如风速快。

天气预报作为一门科学诞生,还要感谢两位英国的海军舰长,一位是弗朗西斯·波福特,另外一位是他的学生罗伯特·菲滋洛伊。当时英国的港口已经有很多了,有些就会偶尔遭遇风暴,一些来不及停靠的船只损失惨重,如果能有一个方法预测风暴什么时候产生,提前做好防护就好了,这就是现代天气预报最初的作用。

当时两位船长利用200多个英国海岸警卫队对风速进行测量,建立起一个预测风速变化的模型,当时感觉用起来还真有用,大约在1861年的时候,他们这套模型预测出来的狂风预警提示,就作为固定板块在纽约时报上刊登,所以当时出海的船长们是人手一份纽约时报。

这两个船长里那个年纪小一些的菲滋洛伊,他在研究天气预报系统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他在年轻的时候,还干了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儿,那就是他邀请达尔文登上了他的小猎犬号,一起环游了南美洲,他这个比较高傲的船长,对达尔文还是非常照顾的,不过晚年时他也是非常反对进化论的,那就是另一段故事了,咱们有机会在答疑中补充。

今日知识小结

这期说到的科学思维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用一个最复杂的例子——预测天气,说明了模型这种工具。

科学研究中建立模型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一旦合适的框架搭建出来,就能解决无数的同类问题,我们就不会陷入到技术细节中拔不出来。当我们下功夫优化模型的时候,这个框架里无数问题的解也会因此变得更加可靠。



听说 发表于 2023-07-30 10:11:41

看看      





   

白雪 发表于 2023-07-30 10:11:48

不懂楼下是大婶

依然仙爷 发表于 2023-07-30 10:12:00


                哦哦看                                                   

老可 发表于 2023-07-30 10:12:27

确实。 。。。。   

西安回民街 发表于 2023-07-30 10:13:26

吃                  

ogg778 发表于 2023-07-30 10:15:30

过来看看m。

大嘴 发表于 2023-07-30 10:18:53

回复本帖可获得 2 点贡献奖励! 每人限 1 次

梦想天堂 发表于 2023-07-30 10:19:24

帮顶一下了………………

珍惜 发表于 2023-07-30 10:28:05

看帖后回帖是一种美德,同时对发帖人也是一种尊重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科学思维------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