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新会实验中学的林校长详细给记者讲述了为何要截留这笔专款和其中的苦衷,眼前摆着的是学校对这笔款项的使用意见。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摄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项仙娥) 4月5日,广东省江门新会实验中学一名初二学生与父亲在自家鱼塘里触电意外身亡,留下同在该校读高二的哥哥和母亲。为帮助死者家庭渡过难关,学校组织了捐款。然而,2.5万余元的捐款到了死者母亲手中竟只有3000元,其他的2.2万元学校称将当作生活费和学费发放给哥哥。对此做法,捐款过的学生纷纷表示不满,怀疑学校是否想私吞了这笔钱。 疑问1:剩下的2.2万元究竟去哪了? 学校:剩下的钱会专款专用给死者哥哥 “我们捐款25896元,而学校只给了他妈妈3000元!”昨日,有江门新会实验中学学生在微博上爆料。昨日中午3点,记者驱车两个半小时从广州赶至江门新会实验中学对此事进行采访。听说有记者到来,学校的校长、初中部主任等多名负责人前来接待。 2.5万元捐款为何只给了学生家长3000元,学校是否如学生猜测的那样企图私吞剩下的2.2万元?面对质疑,新会实验中学负责人林校长连称是“误会”,是学生不了解情况。他向记者强调:“剩下的2.2万元并不是学校拿了,而是用作意外去世孩子的哥哥的生活费和学费,学校帮忙代为管理。” 林校长向记者介绍了事情的来龙去脉。4月5日,在新会实验中学初中部上初二的14岁男生小新(化名)与父亲因为触电意外身亡,由于小新家庭困难,而且还有一个17岁的哥哥小文(化名)也在新会实验中学高中部上学,所以学校决定紧急为这名去世的学生家庭组织捐款,帮他们渡过难关。 4月8日,学校团委和工会在全校组织募捐,共筹得善款25896元。 疑问2:读完高中要花2.2万元? 学校:每月发放500元,直到高中毕业 经过学校校长联席会议的讨论,决定将善款中的3000元拿出来交给去世学生的母亲,而其他的2.2万余元则作为哥哥小文的学习和教育生活基金,由学校设立账户,为小文专款专用。 “每个月我们将发放500元钱给小文,还有学费,每年1500元。”林校长介绍,这笔钱一直会给到小文上完高中,将作为他整个高中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然而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年读高二的小文,还有高三一年的学费未交,学费方面只需要1500元,若从4月份开始发放生活费,到小文明年6月份参加完高考,一共是14个月,将共发放生活费7000元,加上学费,总共才8500元。如此算来,到小文高中毕业,还剩14000余元。 疑问3:为何不直接发放给死者母亲? 学校:因为她是“后妈”,我们不放心 当记者多次问及这名学生家庭到底有何复杂以至于学校不能将捐款交给其家人时,该校一老师才告诉记者“孩子的母亲是后妈,两个兄弟是同父异母的关系。” 据其介绍,去世的孩子小新是家里母亲的亲生孩子,而哥哥小文不是亲生的。“这是在我们家访后才了解到的,考虑到是后妈,我们担心这笔钱不能保证用于小文今后的学业上。” 学校林校长也向记者强调,只将3000元钱交给两兄弟的母亲,主要就是这个原因。不过,面对学生的质疑,林校长也表示,如果学生家属强烈要求自己来管理这笔善款,那么学校也可以考虑将钱交给家属。 记者探访:“后妈”将孩子拉扯大,邻居称如亲妈 那么这个“后妈”是否真如学校讲的那样不让人放心?昨日下午,记者又赶往了位于新会天马平章里对海下新村的家。 陈家位于村里的一条巷内,应门的是一位年迈的老太太,老太太正是死者小新85岁的奶奶。小孙子和儿子不幸去世,对老人带来的打击不言而喻,面对记者,这位老人一直默默流眼泪。 听说有记者来,小新的母亲丽姐——一位49岁的农村妇女匆匆地从自家鱼塘里赶回来。除了满眼的悲伤,谈起丈夫和儿子的过世,这位农村妇女似乎已经流干了眼泪。 丽姐告诉记者,自己是10年前嫁到这里的,其实两个孩子都不是自己亲生的,“我在陈家没有生孩子。”她说,“来的时候小新才4岁,小文也才7岁,两兄弟都是我和他爸一手拉扯大的,对待他们就像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她抹着眼泪告诉记者,现在小新和丈夫不在了,她唯一的愿望是供小文上大学。 说到小文,丽姐很自豪,她说孩子在班里都是前五名、前三名,成绩不错。不过,虽然疼爱孩子,但两个孩子一直都是喊她阿姨,并没有叫她妈妈。“小文现在大了,有点小小的叛逆,但总体还算是听话的。” 对于学校对2万多元捐款的安排,这位老实的妈妈连说“很感谢学校”,她对学校的安排一点意见也没有。不过,她也向记者坦言,就算没有这笔捐款,她也会努力工作供孩子上学的。 离开陈家,记者在村口随机采访了两位同村的村民。与陈家做了10多年邻居的温阿姨告诉记者,丽姐虽然是改嫁过来的,两个孩子都不是她亲生,但平时邻居从未见过她打骂两个孩子。“很疼爱他们的,跟亲妈一样,每个周末她都会去接大孩子放学。”在多位邻居的眼中,这位“后妈”慈爱、勤劳,与学校所担心的那个“后妈”并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