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与八次全明星中锋姚明在成就上相去甚远,但在五位曾征战NBA的中国球员中,易建联的出场机会是仅次于“小巨人”的。易建联继续效力CBA的决定是他“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心态的写照。也许在这位中国篮坛的“大满贯”球员看来,与其不计代价地争取另一次NBA生涯,不如在国内如鱼得水地笑傲四方。 正如易建联所说,中国的篮球联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马布里和麦蒂等球星的加盟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证。但是,NBA依旧领跑CBA,而在短期内,两者间的差距并未有任何缩小的趋势。更令人忧虑的是,目前没有任何一位中国球员有望“鱼跃龙门”进入NBA,成为连接两个联赛的桥梁。如果连当下中国篮坛最具统治的MVP都不一试,谁还有资格弥补这个缺憾呢? 中国刻板的体育生产模式在跳水和体操等项目取得了成功,但在篮球领域已经显现出衰败的趋势。以身高为标准的病态体育的选才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在篮球领域,对“高度”的强调比其它主要的竞技项目更甚。但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男篮的人员结构一直处于失衡的状态——身高完胜众多对手,但严重匮乏技术型的小个子球员。 上个月举行的亚洲男篮锦标赛,中国队表现不尽如人意,创下了自1975年球队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历史最差战绩。显然,传统的中国式篮球策略无论对个人还是团队来说,已经不再奏效。对一个普及度如篮球一般广的体育项目来说,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耻大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