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尘封的篇章——郑板桥曾言:“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然而我却常常为此思索:人当以何种姿态面对所谓的“吃亏”?或有人决绝,潇洒地起来呐喊,抗议;或有人敬畏,对吃亏一事退避三舍;或有人避而不谈,饰演一个沉默的木偶。所谓吃亏,依我之见,实则是做一个选择,然而每个人对这种选择往往都有不同的态度与理解,在中国浩瀚历史上,大致分出了三种态度。 中国人,对吃亏有着决绝和潇洒的一面。这种面对吃亏时的决绝与潇洒,往往体现于个人清高的品格与不屈的民族气节上。清高之处,若“出淤泥而不染”,他们不愿身心受辱,更不愿与压迫者同流合污,华夏儿女赤忱的良心使他们勇于反抗——于是有李白面对吃亏时长叹一声,呐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此拂袖而去,在宦海浮沉中深藏功与名。而在民族气节方面,他们更是选择遗忘自我,着眼于民族大义,写下为人所感万千的动人史诗——是那苏武持节立于北海之坚韧,是那史工在牢狱之不屈,是那屈子被放逐之顽强,更是嗣桐在抗诉,鲁迅在呐喊! 中国人对吃亏,也或是有敬畏的一面。踏过浩渺沧桑岁月,回首千年前,难忘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正所谓“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然而站在吴国土地上的他,是否也曾为当时的那一次毕生难忘的吃亏懊恼过?当慈禧太后奔波逃亡之时,在匆忙中是否也曾后悔着对封建统治的固执不变?然而历史往往不会记住失败者,这些叹息也只能掩埋在岁月的尘埃之下,销声匿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