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搜索
成长手册
查看: 320|回复: 0

[其他] wei/信交往增多反而让心更远 今天,你被"群"了吗?

[复制链接]
富贵成长手册
发表于 2016-05-26 20: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天睡觉前,今年27岁、在广州某国企做秘书工作的王风(化名)总是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点开wei/信群浏览一番。看到接连蹦出几十条未读消息,王风说:“一定又被拉进了什么群。”果然,当他拿起手机,发现自己被同学拉入了一个大学交流群。
  你加入或被拉进了多少wei/信群?本报记者近日向周围朋友、同事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数量10-15个的占60%, 10个以下的占30%,15个以上的占10%。最夸张的是一个加拿大多伦多的华侨朋友,竟加了118个群。
  该不该加入wei/信群?如何用好wei/信群?怎样处理好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为此,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wei/信用户和专家学者。
  ■ 网络互动交流成常态
  “我刚工作的时候,大家见面认识都先递名片,现在又加了一道程序——互相加wei/信。工作两年来,我被拉进了五花八门的wei/信群,现在算下来有50多个。”王风说,利用wei/信群,他和不熟悉的陌生人也能聊得火热,这让他的交际圈越来越广。
  如今身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多伦多华侨托米,在当地一家名叫“魅力中国”中文电视的公司工作,对wei/信群更是乐此不疲。
  “我对wei/信群的热爱源于我建立第一个群后获得的感动。”托米说,来到多伦多后,初来乍到的他把认识的华侨华人朋友和在内地朋友拉进了群。“大家的鼓励和无私地传授经验帮我度过了移民初期的苦闷。”托米说,后来,越来越多想移民的朋友请求入群,他还把美国、加拿大的同学也拉了进来,大家聊得多了,感情更近了。“有时候聚会,整个加拿大认识的朋友都会来,很多人还是开了几个小时的车过来的。”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留学生马同学的手机wei/信里加了10个wei/信群。“基本都是同学群,没有自己建的,都是被拉进去的,”她对本报记者说,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都喜欢用wei/信群,除了能突破住地和学科的限制,还可以减省一些联系费用,丢了联系方式的同学也可在群里轻松找到,比较方便;此外,wei/信界面也比国外类似的社交平台做得好,用起来更加顺手。
  “现在很多外国学生也用wei/信群跟我联系。”马同学说,这种情况在外国同学中比较普遍。她认为,相比电话、邮件、短信等,wei/信群显得不那么正式,弥补了交际链中的一个方面。“对很多不太熟悉的外国同学,我都只留wei/信。”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陆益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wei/信群突破了时空距离,而且群圈交叉又带来了人们交往的新的可能性,这是网络空间基于“熟人社会”建立的一种互动交流的新形态。
  ■ 交往增多让心更远了?
  加入或是被拉人的群越来越多,很多苦恼也随之产生。
  王风有这种体会,“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起手机看看,生怕错过了群里的消息。但仔细想想,其实没刷到太多有用的信息,而且能聊得深的朋友反而少了。”
  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看来,人们的社交圈由强关系的内核圈和弱关系的外层圈构成。wei/信群的功能之一是不见面、不认识的人也能形成社群,这就可能使外层圈的交流冲淡了内核圈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似多了,关系却变淡了。”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曾祥敏从信息传播角度向本报记者分析了这种基于内核圈的“强关系”。在他看来,wei/信不以速度而以便捷见长,是一种数字化人与人之间的强关系的关系型媒介。“便捷性加速了附带人际关系的信息在同事、朋友等利益共同体之间的传递。然而,因为信息控制的方式改变了,把关人的权力转移了,个人传播成为可能之后,问题往往也可能随之出现。”
  时间被挤占、个人信息被公开是马同学总结的两大问题。由于学业繁重,她每天刷wei/信的时间有限。“有的人话太多,而且总聊些与他人无关的事情。”她说,另外,因为个人信息在群里被透露,在有些不想被找到的情况下,还是会被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拉入群或加为好友,但“很多‘朋友的朋友’我并不想结识。”
  “在wei/信群里,有些人活跃过头了。”王风说,比如他所在的部门群,一些人喜欢下班时间仍在群里谈论工作情况甚至分派任务,这让他有时候晚上也不敢关机,“不看吧,怕错过什么工作,看吧,又没那么多时间。”还有一些“群友”,喜欢在群里撩拨一些不相干的话题,谈私事、晒私照,“大家上班在一起,下班回到群里,还是在一起,这其实是混淆了工作群和朋友群、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大家不孤独,但可能孤僻。”在陆益龙看来,wei/信群的互动交流与现代社会的浮躁相关,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社会学把这种交往叫做“不在场交往”,它使人们交往的频率增多,但也可能让传统的面对面的“在场交往”逐渐减少。
  “最让人担心的是个人独立空间因此受到挤压,理性思考的时间变少了。”陆益龙认为,长期来看,碎片化的社会交往可能会让人们的思维、审美发生变化,这也是一些商业诈骗、影响公共秩序的群体性事件得以在wei/信群滋生的原因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富贵论坛 fglt_net ( 粤ICP备17142973号-2 )

GMT+8, 2025-9-4 22:41 , Processed in 0.07955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